2024年9月9日,慕尼黑婦女會舉辦了一場名為「淺談德國KITA入學適應期」的講座,兩位台灣媽媽分享了她們在德國的育兒經歷,特別是孩子入園適應的心路歷程。本文章結合講座內容與筆者自身經驗,深入探討家長和孩子在這段過程中的挑戰、學習與成長。
初入KITA的適應過程
孩子進入幼兒園是每個家庭的重大轉折點,無論對於孩子還是家長,這都是一段全新的旅程。在德國,孩子三歲左右就會開始上幼兒園(KiTA),這對家長來說是既興奮也令人擔憂的階段。特別是對於初次接觸德國教育體系的外國家長,這段適應期充滿了挑戰和疑惑。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家長往往會充當「陪伴者」的角色。他們會和孩子一起待在幼兒園,幫助孩子熟悉環境,這被稱為「雕像」期。這段時間內,家長的主要任務就是陪伴,讓孩子感覺到有安全感,同時不干預孩子和幼兒園老師或其他小朋友的互動。
之後的幾天,家長會逐漸縮短陪伴時間,讓孩子學會在陌生的環境中獨立。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是一個情感上的挑戰,因為看到孩子哭鬧、拒絕分離常常會讓人心生不忍。然而,正如講座中所提到的,這段分離的過程對於孩子的情感成長和獨立性培養至關重要。
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會和家長密切配合,並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制定不同的適應計劃。有些孩子可能只需幾天便能適應新環境,而另一些孩子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取決於孩子的個性和生活經驗。
在德國的幼兒園適應期主要專注在三個部分:環境、同伴和老師。
- 適應環境:幼兒園的環境對於孩子而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需要熟悉教室、遊戲區、洗手間等空間,逐漸建立對這個環境的安全感。剛開始時,老師會鼓勵家長留在教室裡,以陪伴孩子探索這個新環境。
- 適應同伴:除了環境,與其他小朋友相處也是適應期的重要部分。孩子需要學會如何與同齡人互動、分享和合作。透過簡單的集體活動,如一起唱歌、做手工或是分享玩具,能夠幫助孩子逐步融入群體中,建立起友誼和歸屬感。
- 適應老師:適應老師是孩子適應期中非常關鍵的一環。老師們會用耐心和溫柔來幫助孩子建立對幼兒園的信任感。師生互動是漸進的,從最初的打招呼、簡單對話到參與孩子的遊戲,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支持和關懷,讓老師成為孩子在幼兒園中的一個「安全基地」,在他們感到焦慮不安時,會自然地尋求老師的安慰。
德國KITA的適應期結構
德國幼兒園的適應期通常會持續四至六週。這段時間內,孩子逐步適應陌生的環境、規律的日常活動、以及新的社交圈子。適應期的結構設計得十分細緻,旨在幫助孩子在情感上做好分離準備,同時逐步建立與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關係。
適應期的第一週,孩子每天在幼兒園的時間很短,通常只有一小時左右,家長全程陪伴。這個階段的目的是讓孩子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感受到安全。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長的陪伴時間會逐漸減少,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和老師、同伴互動。最終,適應期的目標是在第四到第六週內,孩子能夠獨立在幼兒園度過一整天,包括午睡。
規律與儀式感的建立
KiTA的日常活動極具結構性,這對於孩子的適應來說非常重要。每天早上開始的「Morgenkreis」是一個固定的集體活動,孩子們和老師圍坐成圈,唱歌、打招呼,並討論當天的日期和天氣。這個早晨儀式不僅幫助孩子建立日常規律,還促進了團體歸屬感和安全感。
在德國幼兒園,規律性的作息和活動被認為是培養孩子情感穩定性的重要手段。規律的活動安排讓孩子能夠預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從而減少焦慮感。同時,這些活動也強調了孩子與集體的聯繫,讓他們學會在團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飲食習慣的調整
幼兒園的飲食安排也是很多家長關注的焦點。在德國,有些幼兒園會要求家長為孩子準備簡單、健康的手指食物作為便當,通常包含全穀類食物、蔬菜和水果。這對於一些剛剛開始接觸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他們往往對新食物感到排斥。
講座中提到,很多家長最初會擔心孩子不吃幼兒園提供的食物,會影響他們的營養吸收。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多數孩子會逐漸接受這些簡單健康的餐點。在過程中也可以和老師溝通,在小孩喜歡的飲食種類以及幼兒園規定中,找到平衡並且適合自己孩子的飲食策略。
午休的挑戰
在德國KiTA,午休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對於全日制的孩子來說,午睡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對於剛開始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午休常常是一個困難的適應階段,因為他們習慣了在家裡有家長陪伴的睡眠環境。
在講座中,媽媽們分享了她們的經歷,有些孩子在幼兒園的第一週拒絕午睡,甚至哭鬧不止。這種情況下,老師的引導和安撫顯得尤為重要。幼兒園老師通常會陪在孩子身邊,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支持,直到他們慢慢習慣在集體環境中睡覺。這個過程有時需要數週的時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最終能夠安心地在幼兒園午休。
剛開始的前兩周,老師們非常耐心且體貼地幫助孩子們進入午休狀態。對於那些不容易入睡的孩子,老師會抱著他們,輕輕拍哄,直到孩子逐漸放鬆並開始打瞌睡後才輕輕地放下他們。這個過程對於孩子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的親密接觸和溫暖的安撫可以幫助他們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安全感。
到了第三周,老師會嘗試減少直接的身體接觸,而是坐在孩子旁邊,握著他們的手,輕聲告訴他們:「你現在要睡覺了,我就在這裡陪你。」這樣的方式逐步幫助孩子們過渡到自主入睡的階段。老師們形容這個過程中會有「魔力」,這種魔力不僅僅來自於老師本身,更來自於其他孩子的榜樣作用。當一個孩子乖乖躺下來,其他孩子也會跟隨,漸漸地,整個午休區域都變得安靜下來。
混齡班的優勢
德國的KITA通常採用混齡班制度((3歲以下以及3歲以上)),這意味著不同齡的孩子們會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習和成長。這種設定對孩子的適應期也有積極影響,因為年長的孩子往往會自發地幫助新入學的小朋友,成為他們的榜樣。
講座中的家長分享說,年長孩子的榜樣作用可以幫助新生更快適應幼兒園的規律和活動。此外,老師們也會利用這種混齡結構,安排年長的孩子在適應期中擔任「小助手」的角色,這不僅有助於新生融入,還能培養年長孩子的責任感和領導能力。
台灣與德國適應期的對比
對比台灣的幼兒園,許多家長會覺得德國的適應期非常「溫柔」且「人性化」。在台灣,孩子們可能第一天就被家長「丟包」在幼兒園裡,家長離開後老師才開始處理哭鬧的孩子們。但在德國,家長和老師會合作,逐步讓孩子適應新的環境,這個過程可能會花上幾周的時間,但也因為這樣的安排,孩子們更容易在無壓力的情境下逐步建立起對幼兒園的信任和喜愛。
柏林與慕尼黑適應模式的差異
在德國,幼兒園的適應方式主要有兩種模式:柏林模式和慕尼黑模式。這兩種模式各有優勢,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方式。
柏林模式強調的是情緒上的安全感和逐步的分離。這種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孩子需要時間去建立與老師的信任感,並逐漸學會在沒有家長陪伴的情況下,感到安全。適應期的長短取決於孩子的進展速度,老師會根據孩子的情緒反應,靈活調整家長離開的時間。這種模式特別適合對分離焦慮較強的孩子。
相比之下,慕尼黑模式更具結構性,注重的是通過任務和活動來幫助孩子迅速融入集體。這種模式要求家長在較短的時間內離開,讓孩子盡快適應與老師和其他孩子的互動。講座中的家長提到,她們選擇了柏林模式,因為它更符合孩子需要時間適應的特性。
家長的情感挑戰與成長
適應期對家長來說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他們學會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靜,逐漸放手,信任幼兒園的老師。儘管孩子哭鬧可能會讓家長心生不安,但適度的分離能促進孩子的情感成長和獨立性。家長也會在適應過程中學到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並通過與老師的密切合作幫助孩子順利過渡。
多語環境與家庭互動
德國幼兒園中的多語言環境對於來自雙語或多語家庭的孩子來說是一項挑戰。講者家庭主要使用中文和英文,德語使用較少,因此孩子剛進入全德語環境的KITA時,語言成為了主要適應難題。然而,幼兒園老師在面對孩子情緒波動時,靈活使用英文,幫助孩子穩定情緒。這顯示出教師在多語環境中靈活運用語言的專業能力。
- 語言適應策略:
講者諮詢過幼兒語言發展專家,得到的建議是不要過度干預孩子的語言學習過程,因為他們自然會通過環境逐步適應新語言。讓孩子認識到家裡和幼兒園的語言差異,並利用肢體語言輔助理解,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切換語言模式。 - 語言混淆與解決策略:
孩子在學習多語言時經常混淆詞彙,講者會耐心地幫助他區分不同語言的使用情境。當孩子混合使用語言時,講者會用孩子熟悉的語言重述,以加強他對不同語言的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逐漸能夠適應多語環境,並在不同場合中靈活運用不同語言。
關於分離焦慮的實際建議
- 保持冷靜與自信
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家長需要保持冷靜和自信的姿態。講者分享她每次送孩子入園時都用積極的語氣鼓勵孩子,儘管內心感到不安,但這樣的信心傳達能幫助孩子減少分離焦慮。 - 夜間情緒對話
在孩子睡前進行情緒對話可以幫助他們處理白天的分離焦慮。講者通過告訴孩子自己也會想念他,但這段分離是成長的一部分,這樣的對話不僅安撫了孩子,也幫助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 - 安撫物品的運用
講者讓孩子帶著喜愛的安撫玩具進幼兒園,這個熟悉的物品能在陌生環境中提供安全感,幫助孩子面對分離的恐懼。 - 照片書的製作
幼兒園建議家長製作一本家庭照片書,讓孩子在想家的時候翻閱,這樣能在情感上支持孩子,讓他們更快找到歸屬感。 - 循序漸進的分離方式
從短時間的分離開始,逐步延長分離時間,能有效減少孩子因長時間分離產生的焦慮。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孩子有時間慢慢適應。 - 與老師的緊密合作
家長與幼兒園老師保持密切溝通非常重要,當孩子在幼兒園遇到問題時,家長可以與老師共同制定解決方案。例如,孩子不願意午睡時,老師會陪伴孩子,甚至讓其他小朋友幫助安撫,這種集體氛圍有助於孩子適應環境。
育兒分享與考量
有些家長對於是否早送孩子去幼兒園持猶豫態度,特別是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擔心他們無法表達需求。講者分享她的經驗,強調幼兒園的老師通常能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來理解他們的需求,即便孩子年紀較小,也能通過行動表達自己。通過與老師的密切合作,家長可以確保孩子得到合適的照顧,逐漸適應幼兒園生活。
孩子適應KITA的過程充滿了挑戰和學習,家長也需要在這段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通過與老師的合作和持續觀察孩子的需求,這段過程能夠讓孩子在新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圖片來源:https://praxis-kita.com/produkt/eingewoehnung-kita-krip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