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兒子今年九歲,目前在德國巴伐利亞州一個小鎮,就讀當地的公立小學三年級。我們住在慕尼黑西邊約20公里處,小鎮人口約5000人,近年來發展迅速。慕尼黑以其豐富的工作機會和優渥的經濟條件而聞名,吸引了許多人遷居至此。我們的城鎮正是位於慕尼黑周邊的眾多城鎮之一,也被稱為「培根腰帶/環帶」(Speckgürtel)。我們一家七年前搬來這裡,見證了這裡的蓬勃發展。最近為了應對不斷湧入的人口,鎮上還新建了一所幼兒園。
德國小學教育 vs 台灣小學教育
德國小學的教育體制與台灣迥異,學制通常為四年,之後根據學業成績和興趣進行分流。升學是另一個重要話題,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詳細探討。
孩子入學前,老師就向我們說明:德國教育旨在讓孩子們樂於學習,享受校園生活。或許是地處小鎮的緣故,我感覺作業量不算大。(與慕尼黑其他家長交流後,也發現這邊的學習氛圍相對輕鬆。)
總體而言,德國小學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寓教於樂的方式保持學習動力。與台灣相比,這邊的學業壓力和作業量明顯更小。我經常看到學童們在學校玩耍。我的台灣姪女與我兒子同齡,但我明顯感受到台灣學生的壓力更大,那種“贏在起跑線”的概念在德國似乎並不明顯。
德國小學通常在中午結束。身為全職工作的媽媽,幸運地申請到了課後輔導班(Hort),可以將孩子送到下午五點。另一種選擇是午托班(Mittagsbetreuung),時間較短,通常只到下午兩點半,更適合沒有工作或兼職的媽媽。
多樣化的小學課程,重視身心平衡
學校一到三年級共有8科:
- 德文:兒子學德文的方式我覺得非常有趣。德文課的比重占得蠻高,除了從發音上著手,幫忙小朋友記憶字根,他們也很鼓勵小朋友及早開始閱讀,增加字彙量。
- 數學:德國小學到三年級才開始學乘除法。
- HSU (Heimat- und Sachkunde): 這科教的東西有很多生活環境的知識,關於自己家鄉的知識,回家作業有包括收集樹葉,他們也學習全球氣候暖化,這一科也教關於媒體的使用。
- 體育:學生們會在運動場上進行不同的活動,例如體操或是手球,天氣好也就在外面踢足球,也會有游泳課程。
- Ethik:這家學校是天主教學校,在這門課會帶入較多宗教觀念。但兒子常常回來跟我分享他們在課堂上討論到家庭倫理,遇到衝突時該怎麼解決等話題,我認為很有意義。
- 工藝/藝術:這堂課讓孩子們學習用不同的材料做各式各樣的東西。譬如以縫製飾品來訓練手感,並培養藝術氣息。
- 音樂:學習簡單的節拍以及旋律。學習鈴鐺(Glockenspiel)、唱遊,以及彈奏鐵琴木琴等樂器。
- 英文:三年級才開始正式上英文課,但一二年級也有提供輔助志願參加的英文課程,以玩偶互動的方式來教學,我兒子也有參與。
藉由自我及共同評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責任感
讓我特別驚喜的是:每一個期末,學校會舉辦一個類似台灣的親師會,但會包括學童一起面談,德文叫做 Leistungsgespräch。它的目的是要讓小朋友跟家長都了解孩子在笑學習的狀況。每一科都有製笑臉卡,作為五個級別的評比,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或哪些地方值得讚許,都可以在笑臉卡上一目瞭然。
德國教育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責任感。老師會與學生討論他們的學習狀況和感受,並引導他們進行自我評估。通過共同討論,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並以此為基礎設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這種從小培養學生自主管理學業的做法,有效地灌輸了“主人翁”意識,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德國教育在世界範圍內領先的一大特色:從小就引導學生分析自身情況、設定目標、通過討論尋求解決方案。這種能力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尤為重要。
此外,德國教育還注重對學生學習進度的跟踪和評估。在設定目標後,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和學期末進行定期評估。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也為教師和家長提供了充分的溝通機會。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家長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我兒子的一個小目標是:每天整理書包,不丟失物品。老師將這個目標製成了一張小卡片,送給了我們。我將這張卡片掛在門邊,時時提醒兒子和我們自己。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但我認為這的確是培養孩子行動力的一個有效方法。
學科與軟實力並重,培養未來專業領導力
我小時候接受的是台灣傳統的填鴨式教育,雖然奠定了良好的紀律和記憶力基礎,但獨立思考能力卻相對欠缺。因此,我非常讚賞德國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力。德國教育鼓勵孩子們自主解決問題和衝突,從而培養他們在未來社會中必備的軟實力。
在德國工作近20年,我深刻體會到溝通技巧、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應對和化解衝突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德國人熱愛討論、勇於表達觀點,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作為東方人,我習慣於間接委婉的溝通方式,這與德國人的直接坦率形成了鮮明對比。
身為母親和職場人士,我經常遇到東西方文化在教養和教育方面的衝突,也理解到各有其優缺點。但深信,充分的溝通與對話是解決問題和促進融合的關鍵。開放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不僅不會帶來危險,反而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上星期,兒子參加了為期一週的校外教學(Schullandheim)。全班師生一起在外過夜,在大自然中進行郊遊、野餐等活動,並嚴禁攜帶電子產品。我對此非常滿意。從收拾行李開始,兒子就展現出對這趟旅程的期待和積極的態度,可以明顯出德國學校教育對於他人格發展的影響。送他上校車時,我感慨良多,他終於長大了,並且正在更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