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鄉養小孩】找回屬於我們的「新村莊」

「養育一個小孩需要一個村莊。」你也曾聽過這句話嗎?
在現代的都市生活中,這個觀念特別容易引起共鳴。遠離家鄉的我們,很難想像支持家庭的「村莊」究竟在何處:現實中,沒有大家庭的扶持,也沒有緊密的鄰里連結,小家庭只能靠自己,硬著頭皮面對孩子的每個階段不同的需求與挑戰。

過去的「村莊」與現代的孤立

在傳統的村莊文化裡,大家族、鄰居和社區一起分擔育兒責任。父母不需要獨自面對孩子的每件事,因為總有人可以提供幫助與建議。然而,現代的都市生活讓我們與這些支持漸行漸遠。尤其是身處德國的台灣媽媽們,遠離家鄉,身邊的支持人數有限,育兒的責任往往集中在自己和伴侶身上。這樣的壓力有時真的讓人喘不過氣。

記得小時候,每個人家的孩子似乎都是大家一起帶大的。阿姨、鄰居常常會幫忙照顧,堂表兄姐弟妹也常常完再一起,連巷口賣麵的老闆都會關心孩子有沒有吃飽!但現在在德國當媽媽,最常遇到的情況可能是:老公上班去了,公婆在德國的另一個端、爸媽都在台灣,每天獨自面對孩子的哭鬧,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在德國的育兒生活,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

  • 每天光是應付孩子就累得半死,卻還要憂慮他的德文學不好;當德語熟悉了,卻又反過來擔心孩子生疏自己的母語
  • 看著德國媽媽們的育兒方式,總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符合這裡的風俗文化
  • 想跟台灣親友視訊,但時差常常對不上,或者孩子們不願意配合
  • 很想找到跟自己一樣的台灣媽媽聊聊天,分享心情,但可能身居小村落,自己是唯一的亞洲面孔…..

資訊爆炸:便利還是壓力來源?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育兒知識唾手可得,從寶寶的睡眠安排,副食品食譜,到教養風格建立,每個細節都有「專家意見」。但這些資訊有時反而變成一把雙刃劍,讓媽媽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少媽媽在網上看到其他家庭的育兒標準後,難免懷疑自己的方式是否「不夠完美」,這種焦慮特別容易影響心理健康,甚至讓人感到孤單又疲憊。

時間的付出與孤獨感

也許你會覺得,既然育兒花了那麼多時間,應該會有成就感才對吧?事實卻是,即使我們投入比上一代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仍然可能對自己感到不滿,甚至擔心未來孩子的成長是否足夠順利。特別是對於同時兼顧職場和家庭的雙職父母,這種壓力會更為明顯。研究告訴我們,這種感受一點也不奇怪。現代父母平均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竟然比上一代多出近40%!但弔詭的是,我們卻比以前更容易感到焦慮和孤單。一份2023年的報告指出,傳統社會中的孩子通常有十位以上的照顧者共同分擔照護責任,這讓孩子獲得多元的刺激,也讓父母能喘口氣。

支持系統的缺失與現代的挑戰

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養孩子會這麼難?」其實不只是我們自己感覺困難,很多研究都指出,現代父母的孤獨感來自於傳統支持系統的崩解。像是祖父母選擇享受退休生活,或是居住地的流動性讓鄰里之間不再緊密。即使是在福利完善的德國,托育服務雖然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但卻遠不及傳統村莊裡那種天然的支持網絡。

德國的「新村莊」資源

雖然我們無法回到過去自然形成的「育兒村莊」,但在德國,還是有一些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支持網絡:

  • Familienzentrum(家庭中心): 許多城市都有這類機構,提供育兒講座、親子活動,甚至心理諮詢。這裡是結識其他家長、尋求支持的好地方。
  • Eltern-Kind Gruppen(親子團體): 社區或教會常舉辦這些活動,幫助新手父母彼此分享經驗,找到「同路人」。
  • Krabbelgruppen(嬰幼兒遊戲小組): 專為0-3歲孩子設計的遊戲團體,讓孩子們互動、家長們交流,減輕育兒的孤單感。
  • Tagesmutter(日間保姆)與Kita(托兒所): 如果你需要更多喘息時間,這些托育服務能提供專業的支持,幫助你平衡家庭與工作。
  • 線上論壇: 像是 Eltern.de  Urbia.de,讓你隨時隨地與其他父母交流,尋求建議。

接納不完美,找到平衡

在沒有村莊的時代,我們必須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你不需要做到每件事都100分,也不需要每天成為「超人媽媽」。試著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和伴侶共同分擔壓力,甚至透過家庭資源找到額外幫助,都是很好的方法。

養育的核心:愛與連結

回歸初心,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穩定、有愛的關係。與孩子一起度過平凡卻溫暖的時光,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支持。只要我們用心去愛,去陪伴,這些點滴的努力會成為孩子未來成長的重要支柱。

即使遠在海外,我們仍然可以透過資源和社群,為自己和孩子打造一個溫暖的新「村莊」。在這條育兒路上,你並不孤單,我們都在一起。

 

延伸閱讀

0
    0
    您的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是空的回到商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