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得懂人話」開始的性教育:保護自己,尊重他人

性教育不是要孩子學性,而是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也學會尊重別人。

2025年4月的媽媽互助銀行講座,我們邀請到性平教育專業講師—— 時尚大嗎曾渼津,一位長年參與性侵害案件司法訪談、也在教育第一線努力推動性別平等的媽媽。這場講座,從令人揪心的社會案例談起,帶我們理解:性教育,絕對不是長大才要教的事,而是「從孩子聽得懂人話的時候就該開始」。

為什麼從小就該開始性教育?

講座的開場,渼津老師提到台灣近年的兩起事件:台北幼兒園性侵案和黃子佼涉及得創意私房個案。在這些事件中,受害者多為年紀尚小、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孩子,而加害者,往往就是孩子信任的熟人。「在司法系統裡,如果孩子講不出發生了什麼,我們就很難幫他。」她說。

性教育這件事情要從孩子就聽得懂人話的時候,他其實就可以開始了。」曾渼津老師以她擔任性侵害案件司法詢問員的經驗開場,分享了令人心痛的實例。在許多兒童性侵害案件中,加害人通常是熟人,而且往往會用「遊戲」、「幫你檢查身體」等方式包裝不當行為。當孩子從小沒有接觸過性教育,他們根本無法辨識這些行為是錯誤的,更不知道該如何求救。

讓我開始推動幼兒性教育的原因是,我發現0-6歲的被害人中,有超過80%的加害人都是熟人—是孩子的長輩、朋友,是他們原本可以很安心放在身邊的人。我們要教孩子,當這些事情發生時,他要怎麼辦?」渼津老師強調。

性教育的邏輯轉換:從防治到普遍情感教育

渼津老師分享了自己女兒幼稚園大班時的親身經歷,促使她重新思考性教育的本質。當時女兒在幼稚園上廁所時,發現有男同學蹲在前面,嚇得她匆匆穿好褲子走出去,回家才告訴媽媽。

我從小孩很小的時候就教他們性教育,包括身體界限,什麼是性騷擾、性侵害…但我教的再多有什麼用呢?他在外面遇到什麼事,我沒辦法預防。我總不能只教他遇到了要怎麼保護自己,我不希望他遇到任何危險!

這件事讓渼津開始反思:「我們對性教育的邏輯一直都是防治教育,我們可不可以把邏輯翻轉一下?」她認為性教育不該只著重於教孩子如何防範、拒絕和求救,而是要變成普遍的情感教育—教導每個人如何尊重他人的感受、確認對方的感覺,以及認識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界限。

我們要從遇到了要怎麼保護自己,轉變為尊重別人的情感。

為什麼性教育好卡?大人的預設太多

許多父母在跟孩子談性時感到困難,渼津老師分享了一個發生在自家的小故事。有一天,她的丈夫下班回家看到他們當時剛學會走路的大兒子,拿著奶嘴戳自己的肛門,丈夫立刻大罵,懷疑她平常是否讓孩子看了不適當的影片,才會產生這樣的行為。

但渼津採取冷靜的態度,仔細詢問孩子後發現:他只是覺得屁股癢,不想用手去抓,便順手拿了奶嘴頭去搔癢而已。「我們大人在看性這件事情真的是預設很多,」渼津笑著說,「因為我們已經社會化了,我們已經學到很多東西,所以就像我老公一樣,當他看到孩子做某些動作時,會直接聯想到成人的行為,但孩子他們是白紙,他們什麼都不知道。

正是因為這些預設,使得許多父母在談性教育時卡住了。「在我們想很多又不知道怎麼談的時候,我們真的就會預設太多想法,以至於我們這個預設太多會讓我們卡住,」渼津解釋道。

如何與孩子討論性議題?四個關鍵建議

美菁老師提供了四個實用的建議,幫助父母更自在地與孩子討論性話題:

1. 照顧好自己的感覺

首先要重新檢視自己對於性的了解與看法,調整好心態,減少自己在面對和孩子討論時的不適感。

2. 用自在、安心的態度去談

你的談論態度,孩子是會學到的,」渼津分享了自己小時候問媽媽性問題時,媽媽用嫌惡態度回應的經驗:「我永遠記得原來我問媽媽跟性有關的問題,引起她強烈且負面的反應,讓我覺得討論這件事是不對的,我不能問她類似的問題。」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長大後不敢向父母提問,而轉向不一定正確的管道,很可能會從網路或陌生人尋找答案。

相反的,如果父母能用平常、自在的態度談論性,孩子就會學到「原來這是可以討論的話題」,未來有疑問時也敢開口詢問,而不至於落入受到傷害的陷阱。

3. 使用正確的語言

渼津強調使用正確名詞的重要性,並舉了一個發人深省的真實案例:一位媽媽因為覺得不自在或是羞恥,教女兒把私密處稱為「貝貝」。當女孩被校車司機觸摸私密處時,她雖然不斷告訴園長「司機伯伯摸我的貝貝」,但園長卻誤認為她是指平常戴去上學的小被子,並未產生警覺或積極處理,導致延誤通報的嚴重後果。

我覺得我們要教孩子講陰莖、陰道這些正式學名,但如果家長覺得困難,至少教孩子用大部分人都能聽得懂的代稱,」渼津建議,「今天如果不幸遇到事件去報警,小朋友講的『鳥鳥』、『雞雞』,警方是聽得懂的,別人一聽就知道是不能摸的地方,那也就足夠了。

4. 適時使用輔助工具

渼津推薦將性教育相關繪本放在家中顯眼處,讓孩子自然而然接觸。「我把這些書放在客廳的書櫃,小朋友因為很好奇,就會拿起來翻看,有問題就可以問我。」她特別推薦《身體的秘密》這本立體書,孩子特別喜歡。

分階段的性教育與兒童自主權

渼津老師強調性教育應該分階段進行,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提供適合的內容。同時,她特別強調兒童自主權的概念:

我們要尊重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她說,「如果今天小孩表明了不想被親戚抱或親,我們不能說『沒關係,阿姨抱一下就好了』、『阿公簽一下就好了』。

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學到兩件危險的事:一是我的抗拒是無用的;二是只要是熟人就沒關係。「這會導致當他們遭遇不適當觸碰時,認為抵抗也沒用,或覺得熟人做這些事是可以被接受的。

渼津建議父母在日常中就要讓孩子知道「不要就是不要」,他們的拒絕是有效的,這樣當他們真的遇到危險時,才會相信自己有權利拒絕並求助。

教導拒絕之外的重要觀念

我們教孩子要勇敢拒絕,但勇敢拒絕這件事情很難做到,」渼津分享她看過許多案例中,孩子因為不敢拒絕而遭受侵害,事後又因為內疚(認為沒有按照父母教導的勇敢拒絕)而不敢告訴家人。

我們在教孩子拒絕時,一定要再跟孩子說,不敢拒絕是正常的,因為我們都會嚇到。如果是大人,就算是我,我也會嚇到,我也會不敢拒絕。」渼津強調,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在感到不舒服時,要盡快離開那個地方,並且告訴可信任的大人

實際案例:如何回答孩子敏感問題

當孩子問到「寶寶是怎麼來的」這類問題時,渼津分享了她自己的回答方式。對於幼稚園的孩子,她曾這樣回答:「要有爸爸的精子跟媽媽的卵子,然後他們結合變成了受精卵,變成了好朋友,之後呢就住在媽媽的子宮裡面…然後住了10個月之後就生出來。

當孩子長大到大班或一年級時,邏輯能力增強,他們會進一步問:「可是精子在爸爸身上,卵子在媽媽身上,精子怎麼跑到跟卵子結合的?」渼津會解釋:「男生在青春期的時候,他就會開始分泌精液,然後精液是從男生的雞雞這個地方跑出來。男生的雞雞要硬了,才有辦法放進去女生的雞雞,然後精子射出去了,然後他就會跑去…那個輸卵管,然後他就會跟卵子結合。

渼津強調,關鍵在於用平常、自然的口吻來解釋,這樣孩子通常會很自然地接受這些資訊,不會覺得尷尬或有負擔。

結語:翻轉防治教育的思維

渼津老師的講座提醒我們,性教育不只是教導孩子保護自己,更重要的是培養尊重他人和情感教育的觀念。從孩子聽得懂話開始,以自然、正確的方式談論身體和性,才能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性觀念,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正如渼津所言:「我們要把性教育變成一個普遍的情感教育,不只是被動地防範,而是主動地尊重。

講者介紹:曾渼津是一位性平教育專業講師,同時擔任彰化縣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以及教育部性平教育的師資人才專業學者。

資源推薦:渼津老師推薦的性教育繪本與相關網站,請參考幼兒性教育推薦書單及資源

延伸閱讀

0
    0
    您的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是空的回到商店
    返回頂端